自贡大山铺“恐龙公墓”

作者 动物世界 浏览 发布时间 14/01/13 点击评论

自贡大山铺“恐龙公墓”
  位于我国四川省自贡市的大山铺恐龙化石发掘地,以其埋藏丰富、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而令世人瞩目,因此有些科学家把大山铺形象地称为“恐龙公墓”。那么,这个“恐龙公墓”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谜一样的问题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得出了一些结论,虽然还不能完全解开这个谜,但是多多少少为我们解开这个问题提供了依据。下面就介绍三种理论。
  原地埋藏论这个理论由成都地质学院岩石学教授夏之杰提出,其根据是岩石学的知识以及恐龙化石埋藏的特征。
  大山铺恐龙化石的埋藏地层在地质学上属于沙溪庙组陆源碎屑沉积,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有多层浅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和粉砂岩,属河流相与湖泊相交替沉积。也就是说,在1亿6千万年前的侏罗纪中期,大山铺地区河流纵横、湖泊广布。这样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当时温和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完全成为了一个恐龙生存繁衍的“天堂”,成群结队的各类恐龙生活在这片植物茂密的滨湖平原上。
  但是,很可能是由于食用了砷含量很高的植物,大批的恐龙中毒而死,并被埋藏在较为平静的砂质浅滩环境里。它们还没有来得及被搬运就被原地埋藏起来,因此形成了本地区恐龙化石数量丰富、保存完整的埋藏学特征。
  这个理论因符合埋藏学原理而显得很独特,但是它还是使人感到证据不足,因为当时大山铺地区植物的砷含量的平均背景值是多少,能够致使恐龙碎死的砷含量值又是多少,分析砷含量时的取样是否有代表性这些问题依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人研究。
  异地埋藏论这个理论认为大山铺的恐龙是在异地死亡后被搬运到本地区埋藏下来的。
  其证据包括(1)如果是原地埋藏,无疑大多数应该是完整或较完整的个体。而事实恰好相反,本地区恐龙化石虽然已经发掘采集了100多个个体.但其中完整或较完整的仅有30多个个体,大约只占总数的五分之一。(2)综观化石现场,除埋藏丰富、保存完整容易被人发现的特征外,还有一种不易被人注意的普遍现象是,靠近上部岩层或地表的化石较为破碎零散,大都是恐龙的肢骨,而且很像经搬运后被磨蚀得支离破碎的样子;同时越是接近上部岩层,小化石越多,如鱼鳞、各种牙齿,遍及整个化石现场,翼龙、剑龙与蛇颈龙的椎体也十分零碎,并具有从南到北依次减少的分布规律。下部岩层则几乎都是体躯庞大的晰脚类恐龙,保存都不完整,很明显是经过搬运后的结果。(3)砾石层的发现是研究沉积环境的重要根据。大山铺发现的砾石均位于化石层的底部,从其特征判断是经过搬运的产物,可能与恐龙化石群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多数科学家认为,大山铺“恐龙公墓”中大部分化石是搬运后被埋藏下来的,也有少部分为原地埋藏。因此这是一个综合两种成因而形成的恐龙墓地。本区恐龙与其他脊椎动物为何如此丰富如果只有恐龙一个家族在此埋藏,两种理论可能都比较容易被理解。但是除恐龙外,这里还有能飞行的翼龙以及生活在水中的蛇颈龙、迷齿两栖类动物等等,它们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地质研究证明,侏罗纪中期的大山铺是一个洪泛平原,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也可能和现在的动物一样,对生活环境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恐龙中性情温和的晰脚类恐龙常常成群结队地生活于地势较低的湖滨平原上;剑龙喜居于距湖滨稍高而常年藏类丛生的山林中;鸟脚类恐龙以其形态结构轻巧灵活又善于奔跑的特点,活跃于较高的台地上。其他脊椎动物,如翼龙,仅能在湖岸林间低空飞行。
  恐龙与这些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有着极大的差别,但它们为何会集中埋藏到一起呢大概只能是从不同地点转移过来的;但是为什么又有许多完整的骨架化石呢这显然又是原地埋藏的产物。最后,从这种种现象看来,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大山铺“恐龙公墓”是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两种方式综合而成的。







动物世界群号:28964334 动物讨论群号:105971422 鬼故事群号:73813629 联系QQ:572223115@qq.com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联系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旧版
本站动物世界视频和文章都来源于互联网多数为原创,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我们将立即删除
Copyright 2006-2009 Powered By DW20.COM.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159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