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特恐龙

作者 动物世界 浏览 发布时间 13/02/17 点击评论

异特龙

异特龙

  异特龙(属名Allosaurus)又称跃龙或异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平均身长为8.5米,最长可达12一米。它们生存于侏罗纪晚期,于1亿5500万年前到1亿4500万年前。
  异特龙具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拥有角冠。
  它们的头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进食时领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后在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额也可以前后滑动。
  额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相较于大型、强壮的后肢,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厘米。
  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他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征。
  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者,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鸟脚下目、剑龙科、蜥脚下目恐龙。
  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颚来撞击猎物。
  第一个可明确归类于异特龙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所发现的。异特龙具有复杂的分类历史,过去曾有许多种最初被归类于异特龙,但现在被分类于个别的属。最着名的种是模式种脆弱异特龙(A. fragilis )。
  异特龙在加世纪中长期被命名为腔躯龙,直到在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发现大量的化石后,异特龙才成为常用的名称,并成为最广受研究的恐龙之一。
  异特龙的化石主要来自于北美洲的莫里逊组,另外在葡萄牙、坦桑尼亚也发现了可能的化石。异特龙的化石是美国犹他州的州化石。由于异特龙是最早被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所以长期以来吸引了一般大众的注意,并出现在数个电影与电视节目中。
  在1877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最初为异特龙命名时,他认为这种恐龙的脊椎构造独特,和当时已知的其他恐龙有异,所以取名为异特龙(Allosaurus) , allosaXX。在古希腊文里意为“奇特的”或“不同的”,而。意为“蜥蜴”。因此异特龙意为“奇特的蜥蜴”。
  但是,在翻译异特龙的译名时出了一些误会,有人认为该词源是拉丁文中“跳跃”的意思(出处不明),所以误把它译为跃龙。但异特龙的学名应意为“奇特的蜥蜴”,与“跳跃的蜥蜴”没有关系,所以还是应该称之为异特龙。
  异特龙与人类的体型相比。由大到小分别是Epanterias, AMNH680、脆弱异特龙、“大艾尔”。
  异特龙是种典型的大型兽脚类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粗壮的颈部、长尾巴以及缩短的前肢。
  脆弱异特龙是最着名的种,平均身长为8.5米,而最大型的异特龙标本(编号的身长估计为9.7米,体重为2.3吨。在1976年,詹姆斯·麦迪逊的异特龙专题论文中,他提出异特龙的身长最大值为12一13米。
  如同其他的恐龙,异特龙的体重估计值也有争议,自从1980年代以来,成年异特龙的体重估计值,已有1500千克、1000 -4000千克以及1010千克等不同的数据。
  在近年,莫里逊组专家约翰·福斯特(John Foster)提出,大型的成年脆弱异特龙的体重为1000千克,但根据他所测量、参考的股骨,合理的估计值应约千克。
  目前有数个巨型标本被归类于异特龙属,但可能事实上属于其他恐龙。
  异特龙的近亲食蜥王龙(编号OMNH 1708)身长可能有10.9米,曾被归类于异特龙的一种,巨异特龙(A. maximus),最近的研究多认为它们是个别的属。另一个可能属于异特龙的标本(编号AMNH 5768),曾长期被归类于Epanterias,身长为12.1米。
  近年在新墨西哥州莫里逊组的彼得森采石场,发现一个大型的异特龙科部分骨骼,可能是食蜥王龙的第二个标本。

头部
  在兽脚亚目之中,异特龙的头颅骨、牙齿与身体的比例适中。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依据一个长度为84.5厘米的异特龙头颅骨,估计该个体的身长为7.9米。每块前上颚骨各有5颗牙齿,牙齿的横剖面呈D形,而每块上额骨约有14一17颗牙齿;异特龙的牙齿数量与骨头大小并不呈正比。而每块齿骨约有14一17颗牙齿,平均数量为16颗。越往嘴部深处,牙齿就越短、狭窄、弯曲。
  异特龙的牙齿都为锯齿状。这些牙齿很容易脱落,所以它们会不断地生长、替代,并成为常发现的化石。
  异特龙的眼睛上方拥有一对角冠,由延伸的泪骨所构成。角冠的形状与大小随着个体而不同。鼻骨的上方也有一对低矮的棱脊,并沿着鼻骨,连接到眼睛上的角冠。这些角冠可能搜盖着角质,并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替眼睛遮蔽阳光、视觉展示物以及物种内的打斗行为(问题是它们非常脆弱)。头颅骨后上方也有一个棱脊,可供肌肉附着,这特征也可见于暴龙科动物
  泪骨内侧有凹处,可能内藏腺体,例如盐腺。上颚骨内侧有凹陷处,发展的比基础兽脚类恐龙的鼻窦还好,例如角鼻龙与马什龙;这些凹陷处可能与嗅觉器官有关,例如犁鼻器。异特龙脑壳顶部较薄,可能为促进脑部的体温调节。
  异特龙的头颅骨是由个别的骨头所组成,而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例如下颚的前半部与后半部可往外弯曲,增加骨头间的空隙,因此可以吞下较大的食物。
  脑壳与额骨之间可能也有类似的关节。

骨骸
  异特龙的骨骼重建,位于圣地亚哥自然历史博物馆。
  异特龙拥有9节颈椎、14节背椎、5节支撑臀部的荐椎。尾椎的数量不明,可能随着个体大小而不同;詹姆斯·麦迪逊估计异特龙有接近50节尾椎,而葛瑞格利·保罗认为这个数量过多,提出应该不超过45节。
  颈椎与前段背椎有中空区域,这种空间也可见于现代鸟类,被认为具有类似鸟类的气囊系统,使用于呼吸作用上。
  异特龙的肋骨宽广,形成桶状胸腔,与较原始的兽脚类(例如角鼻龙不同。异特龙也具有腹肋,但不常被发现,可能有稍微的骨化。在一个已公布标本中,这些腹肋被发现生前曾受过伤。
  有一个叉骨被保存下来,但直到19%年才被确认出来;在一些案例中,叉骨与腹肋则被混淆。
  主要的臀部骨头肠骨巨大,耻骨有个明显的尾端,可能作为肌肉附着处,以及身体躺在地面时的支撑物。
  在1976年,麦迪逊发现克利夫兰劳埃德恐龙采石场所发现的异特龙化石,有接近一半个体的两个耻骨上端,并未互相固定着。由于这个特征与体型无关,因此麦迪逊认为这是种两性异形,雌性个体的耻骨上端没有互相固定着,可使产卵时更为顺利。然而,这个理论并未引起进一步地讨论。

指爪
  与后肢相比,异特龙的前肢相当短,约是后肢长度的35%。每个手部具有三根手指,以及大型、大幅弯曲的指爪。异特龙的前肢强壮,与其他的兽脚类恐龙相比,它们的前肢适合抓握一定距离内的猎物,或是将猎物拉近。前臂稍短于上臂,肪骨与尺骨的比例为1 1.2。手腕具有类似半新月形的腕骨,手盗龙类的腕骨更为接近半新月形。异特龙的三根手指中,内侧第一根手指是最长的。指爪的状态显示手指可能用来钩住东西。
  与暴龙科相比,异特龙的腿部较短,不像暴龙科适合奔跑,而且趾爪较原始,类似早期兽脚类恐龙的蹄状趾爪。每个脚部具有三个巨大趾爪,可以承受它们的巨大重量;第四趾萎缩成为上爪,麦迪逊认为幼年个体的上爪具有挖握功能。异特龙被认为具有残余的第五m骨,可能作为跟键与脚部的夹层使用。

智商
  通过研究遗骸,生物学家了解到,许多身体庞大,但不以为着它们很聪明。马门溪龙活着的时候约有四五十吨重,而脑子重量只有500克左右。又如剑龙,他的身躯有大象那么大,而脑子却小得如约100克的核桃。
  异特龙也长着庞大的身体,但据推测,他的大脑可能与一只猫的大脑大小差不多,所以他使人觉得他是四肢发达,但是头脑不可能很聪明的动物。

发现和命名
  早在1869年,科罗拉多州格兰比郡附近的中央公园当地居民将一个恐龙化石误认为是一个“马蹄化石”,并交给了费迪南德·范迪威尔·海登该地可能属于莫里逊组。海登将这标本交给约瑟夫·莱迪,莱迪发现这个“马蹄化石”其实是半节尾椎骨。约瑟夫·莱迪起初暂时将它归类为欧洲杂肋龙的一个种(Poicilopleurodon valens )。莱迪后来将它建立为一个新的属,腔躯龙异特龙的原型标本(编号YPM 1930)被发现于科罗拉多州卡农城北方的花园公园,由一小群破碎骨头所构成,包含三节脊椎、一个肋骨碎片、一颗牙齿、一个趾骨以及右肪骨主干部分;而右肪骨最常被后来的研究提及。在1877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根据这些化石,把这种生物定名为异特龙,并把其模式种正式命名为脆弱异特龙(Allosaurus fragilis )。种名fragilis来自拉丁语,意即“脆弱的”,是指它们脊椎骨的轻盈特点。
  在18世纪后期的化石战争期间,马什与爱德华·德林克&midd






动物世界群号:28964334 动物讨论群号:105971422 鬼故事群号:73813629 联系QQ:572223115@qq.com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联系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旧版
本站动物世界视频和文章都来源于互联网多数为原创,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我们将立即删除
Copyright 2006-2009 Powered By DW20.COM.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15983号-1